嗨,OOO
我是阿綸,過去一週有什麼有趣的事情要跟我分享嗎?
你跟朋友閒聊,他隨口提了一個人的名字,你意外發現,這人不也是你的朋友嗎?然後你們都會很驚訝彼此緣分,交流著各自是何時認識這個共同朋友的,八卦著這位共同朋友有沒有什麼你或他不知道的糗事。
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有趣也「應該」要很常見的現象,畢竟台灣很小,很容易遇到共同朋友圈,這應當是合情合理的吧?!
就像今天我跟大學時的同學聊了一些中南部諮商所的現況,意外發現我們都共同認識一位心理師,即使我們兩人都相對少到中南部,但意外地竟還是有機會遇到共同認識的人。(都在心理師圈子,這機會相對又高了一些)
可是你知道嗎?打自二月份啟動好朋友社群,我竟然幾乎沒有遇到類似的狀況。
我的朋友圈很簡單,某程度上可以分為兩大族群:一是在經營粉專前,透過上班上學,參加活動等場合認識的;二是啟動粉專後,結識了大量幾乎都是創作者為主的朋友。
弔詭的是,我的這兩大朋友圈,竟然幾乎完全沒有重疊之處!過去的朋友對我目前接觸的創作類圈子好像都沒接觸過;而創作圈的朋友好像也都沒有誰認識我以前的朋友!
這究竟是我以前的朋友都對創作不感興趣呢?還是創作圈的朋友都跟我以前的朋友絕緣呢?
我真正在乎的是,兩個圈子的完全沒有重疊,就好像是在告訴我:我的生活從原本的模樣跳到完全截然不同的另一個模樣。
說個類似的類比好了,上班族的生活通常是朝九晚五,週末休假;業務人則往往在別人休假時工作,反而在平日才比較有機會放下工作與朋友互動。
也就是說,上班族與業務人經常會因為生活作息不同而在交友圈上有一些些區隔。(但還是會有部分重疊啦)
那我現在在想的是:我過去的交友圈與現在創作者的圈子,為什麼會這麼缺乏重疊?究竟兩者的生活有些什麼鮮明的差異呢?
好啦,最簡單的差異可能是,以前的朋友就是單純上班族,而創作圈的人雖然也不乏上班族,但會在休假時間特別安排創作類工作,而非只有休閒娛樂。也許當創作者在創作時,別人在玩樂;當創作者享受休閒時,別人的玩樂可能很不一樣?
另一個差異是在價值觀上,好朋友社群的夥伴基本上都認同利他共贏,而過去的朋友則仍在關注互相競爭。
突然想到,這群創作者又與之前我在學投資理財(被詐騙)的同學,也有很關鍵的差異:創作者偏好長尾複利,學被詐騙的同學則渴望一夜致富!
其實,最讓我陷入深思的點是:會不會…其實只是因為我都沒有跟兩個圈子的朋友深談,也許單純只是因為我跟每個人都只是泛泛之交而已,所以還沒有機會去發現原來兩邊的人還是有聯結呢?
以上,希望你喜歡我的故事^^如果你有話想跟我說,有疑問好奇想問,歡迎回信,跟我交換週記^^(我會獨自回信給你)

半年的努力讓我深刻體會到創作新手的孤單與辛苦,雖然我還不是什麼大咖,但很願意付出心力陪新銳創作者一起努力發光發熱,於是我在2月10日啟動了Line社群,邀請新銳創作者一起互相支持,我也會無償地提供自身經驗與資源,讓我們都可以一起共好!
如果你也是新銳創作者,也歡迎你加入我們^^
每週電子報我都會分享社群夥伴當週的作品,也許是文章,也許是圖片,也可能是影片,無論哪一種形式,阿綸都邀請你一起欣賞!
1. 吳至潔諮商心理師
2. 慕子青shinhan
3. 比呂去哪裡~
4. 克莉絲汀的療癒花園
5. 願我如星君如月。
6. 徐曉梅老師 每日閱讀與寫作
7. 用心治病
8. 小隻女的脫軌生活
9. Monica-caの生活543
10. 欣式觀點~陪你閱讀人生
11. 默默。衛生紙上的手寫字
12. 卡爾森的理財天地
13. 小漁媽媽的親子繪本食堂
14. Happyland in life
以上是本週的社群紀錄,希望能給你一些些啟發。
你知道嗎?創作者最期待的就是讀者的回饋,如果你喜歡,可以直接到我們的專頁留言按讚分享,那對我們來說比給錢還要值得開心!(但我還是想收摳摳)
【歡迎轉寄或邀請朋友訂閱〔阿綸交換週記〕】